黃金步頻 180
在這個科學跑步的時代,跑者們都在崇尚高步頻跑步方式。 然而,高步頻便代表高跑步效率嗎? 答案是"未必"。 專業跑步界公認的黃金步頻為每分鐘180步,此說法源自於運動生理學家傑克 丹尼爾博士發表的研究報告。他發現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,自三千公尺至42.195公里馬拉松的跑步項目中的所有精英跑者,不論性別和身高,步頻都非常接近 - 落在180-200之間。他認為180步/分鐘能有效減少觸地時的衝擊並提高跑步效率。 而後來,更多的研究報告和跑步專家,包括太極跑創始人丹尼 德雷爾和姿勢跑法創始人羅曼諾夫博士,皆提倡黃金步頻180步/分鐘合乎人體生物力學並能夠有效提高跑步效率。 步頻過低 一般沒有經過刻意訓練的跑者,跑步的步頻都相對較低(平均介乎140-160步/分鐘之間)。這是由於現代人已經喪失了人類祖先的自然跑步本能,並以沈重的步伐 - 使力推蹬、邁腿跨步的方式跑步,這樣跑步使雙腿承擔了跑步的絕大部份工作量,而且雙腿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去完成「推蹬 - 跨步 - 觸地 - 支撐」的整個步態,步頻亦相應較低。 而推蹬、過度跨步、腳跟觸地引致煞車、支撐時間過長引致慣性減低等等一藍子原因,導致跑步效率低下。 注意跑步效率低下不代表你不能快,而是你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換取速度,如果你說你就算這樣也跑得很快了,咋不想想如果跑姿變得高效了,在相同的努力程度之下你可以跑得更快? 步频过高 若以高于最佳步频跑步,跑者便需额外费力去维持高节奏,这违背了跑步经济性而且难于持久;就等如汽车的引擎转速一样,超过了最高效引擎转速之后,汽车的马力和扭力会急剧下降,若超过红缐更会因转速过高而使内燃机过热、零部件超出负荷而令引擎受损。 而過於急促的節奏也不利於骨盤旋轉(Pelvic [...]